现在时间是:2018年07月08日
当前位置:首页 > 罗山概况 > 图说罗山
罗山人文
时间 : 2017年04月25日  来源 : 政府办  作者 : 佚名  浏览次数 : 1476    

罗山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地带,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水,风光秀美,文化资源丰富,自古就有“歌舞之乡”、“北国江南”的美誉。罗山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片土地先后哺育过三国名相费礻韦 、治水名臣黎世序、历史学家尚钺、起义将军张轸等。闻名中外的商周墓地——莽张后李文化遗址,素有“小殷墟”之称,是江淮文化的典型代表,墓地出土的白酒为世界最古老的酒,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高店古城址据旧志和其他史料记载为西周时期的古城。公元前489年,儒家圣人孔子周游列国自楚返蔡时,其弟子曾在这里问津,留下了“子路问津”的典故。明太祖朱元璋三上灵山寺,为寺门书写了“圣寿禅寺”四个大字。古迹遗址、传说趣闻多若繁星。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罗山皮影戏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灵山4A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灵山寺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以“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铁铺镇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作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1505354616889768.jpg

1505354676631147.jpg

1505354679134896.jpg


一、罗山皮影戏

1、罗山皮影戏的渊源

罗山县是中华民族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文化蕴藏非常丰富,民间音乐、舞蹈、玩艺、手工艺、民间故事俯拾即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罗山皮影戏茁壮生长的“肥田沃土”。罗山皮影戏是江淮地区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她始于北宋景祐年间,历经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她是我国宋代皮影的主要流传,明、清时期是罗山皮影戏的兴盛时期。特别是清末罗山周党镇皮影艺人詹国祥前往河北滦州,拜曾为慈禧太后御前表演皮影戏的宫廷艺人苏鼎山为师,艺成回乡,与罗山传统皮影改革融合,授徒传艺,组班演出,使罗山皮影戏日臻成熟,繁衍兴盛。千余年来,罗山皮影戏经过辈辈皮影大师的潜心研习、薪火相传,现已发展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词道白雅俗共赏,音乐唱腔优美动听,皮影制作美轮美奂,乐队构成简约明快,表演非常成熟的地方戏剧之一,并一直在江淮地区民间艺术中独领风骚,为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罗山皮影戏集江淮地区的民间戏剧、文学、音乐、手工艺、人文民俗于一身,是研究江淮民间艺术的宝贵资源。

1505354742781328.jpg


2、罗山皮影戏的特色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着独特的民间戏曲,罗山皮影从制作到演唱,都具有鲜明的罗山地方戏剧艺术特色。她原生态地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手工艺、画绘于一身,融豫南、鄂北、皖西文化风韵为一体。

在演唱方面,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雅俗共赏,通俗易懂,道白如诗咏唱,具有豫南民歌、民俗语言特点,采用地方方言,江淮地区观众听着亲切、明白,词白中多见民间谚语、歇后语、笑话、乡间俚语,大家耳熟能详,演员与观众常发共鸣。在音乐上,罗山皮影戏音乐富含楚风豫韵皖情,全部由豫南江淮一带民歌小调演变而成,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艺人表演戏路丰富,文武并唱,旋律明快,节奏感强,地方特色突出,唱腔高亢、明亮、委婉、悠扬,真假声替换自如,优美动听,在传统皮影艺苑中独树一帜,深受江淮地区群众青睐。在接受请邀方面,罗山皮影戏剧团接请方便,舞台搭装简单便捷,演员五至七人,随时随处可演,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近年来,罗山皮影在演唱方面既吸收了湖北大鼓和罗山评书的唱腔特点,综合皮影戏中东调高亢激烈和西调悠长婉转的唱法,有着浓厚历史艺术剧种,比较适应群众的欣赏艺术。在艺术表演方面上,罗山皮影戏表演引人入胜,惊人心魄。小动作表演起、坐、观、饮、叩首、接奉、捋髯、整冠等,表演惟妙惟肖。大动作表演如腾云驾雾、打虎擒龙、沙场撕拼等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三、五回合即入高潮,激烈时鼓声擂动,战马嘶鸣,演员、乐队同声呐喊,大声疾呼,共同拍案顿足,其声如排山倒海,撼人心魄。在制作工艺方面,罗山皮影的影人是小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多年来,罗山皮影艺术大师结合当地风俗进行大胆改进,将高约 90 厘米的头水影子改为高约50厘米左右的二水影子,全过程有十二道工序,并综合了三水、头水皮影的特点,形成了二水影人特色。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典雅,比例准确,用料讲究,刀法洗炼,色彩亮丽,人物栩栩如生。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影人制作精良,形象漂亮,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1505354755575636.jpg


3、罗山皮影戏的发展与现状

罗山皮影戏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影响广泛,红白喜事、生孩子、升学、建房、民俗活动(庙会)都热衷于请皮影艺人唱皮影戏。目前,罗山皮影戏有78担箱(团),皮影艺人500多人,全县19个乡镇都有皮影戏剧团,经常活跃在罗山及周边地区,一个皮影剧团年演出220场次,演出内容十分丰富,且不受季节和时令限制,演出成本低,群众容易接受。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三国演义》、《杨家将》、《包公案》、《岳飞卷》等120多本,也有部分现代剧目,如《朝阳沟》、《小蕾卖鸡》、《三个媳妇磨婆婆》、《双全其美》、《鸾凤和鸣》等等。

罗山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民间剧种的经典,它不仅体现了古老文化的深厚传统,而且对于其它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也赢得各级领导和海内外观众的赞赏。2007年—-2009年春节,周党镇陈光辉皮影剧团、东铺镇陈秀训皮影剧团应邀分别到省人民会堂和省森林公园商都庙会展演;2009年罗山皮影戏走进香港,参加了“中原文化香港行”启动仪式暨2009年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香港国际会展活动;2009年罗山皮影戏参加了由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河南农民工风采展”开幕式在北京农展馆的展演活动。

2004年,罗山皮影戏被公布为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皮影艺人陈光辉是国家级传承人,2人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人被省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3人被市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罗山皮影戏也像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越来越受到历史的严峻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受到严重冲击和制约,现从事演出和制作影人的艺人大都已年逾古稀,供演出的传统曲目也不断流失,演出市场的萎缩直接威胁着这一古老艺术剧种的生存和传承,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皮影艺术濒临失传,不少有价值的口授剧本面临流失,许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相继去世,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青黄不接。因此,加强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已经刻不容缓。它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505354767343178.jpg


4、罗山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罗山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罗山皮影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一是已于2005年成立了县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专家小组”,制定了“罗山县皮影艺术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并以县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县;二是加强罗山皮影戏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对全县78担箱皮影,568位皮影艺人以及皮影剧本、音乐和皮影制作开展了广泛普查并建立了档案。20062008年间,我们整理出了近50万字的《罗山皮影剧本选编》,出书立卷;三是对热心皮影事业的老艺人和传承人进行不间断培训,帮助解决各种困难,提高老艺人从业素质和演唱、制作水平。向社会公开招生,培养皮影戏青年传承人28人;四是组织优秀皮影剧团出国、出省、出市演出,开展广泛性国内、省际间交流,做到以影戏会友、影戏寻根、影戏联谊、影戏招商,进一步发展皮影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五是在皮影戏唱腔、乐器、灯光、布景等方面积极改进和改良,添置皮影戏字幕机,实现唱词与字幕同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满足现代人观赏需求;六是不断创作新剧目,在保持罗山皮影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打造影戏精品剧目,创作出一批紧跟时代节拍,适宜于老、中、青、学生观赏的系列新剧目;七是进一步扩大皮影产业,制成皮影演唱光碟、录相片,皮影工艺品,使罗山皮影文化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1505354778245195.jpg


1505354803373472.jpg


二、罗山民俗

1、民间歌舞

罗山民歌源远流长、藏量丰富,独具豫南地方特色,既有北方民歌粗犷豪放之风又兼具南方民歌委婉细腻之长。无论是嘹亮悠长的山歌、高亢热烈的号子,还是委婉缠绵的小调、荡人心怀的情歌,无不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罗山民歌彰显豫南特色,深刻而生动地体现出罗山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罗山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是罗山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罗山民歌大体可分为:田歌(栽秧歌、车水歌、打夯歌)、山歌(隔山应)、红歌和情歌四类,代表作品《茶妹子》、《放牛歌》、《山歌》、《妹妹送哥当红军》、《编双草鞋送红军》等节目都被广大群众所熟悉。

1505354813701719.jpg


罗山地方戏主要以花鼓戏、地灯戏、大鼓书为主,目前我县登记注册花鼓戏6个,地灯戏4个,大鼓书3个。我县花鼓戏的特点是唱腔以曲牌调和柳子腔为主,四平腔为辅,同时又融合了楚剧与汉剧的一些腔调,男声平腔落板、女声高低润口,人物的道白及发音以南部乡镇方言为主,伴奏以打击乐为主,锣鼓伴奏、后台帮腔。后期加弦乐,用京胡伴奏。人物以生、旦、丑三人角色为主,说唱,唱词风趣、调侃。代表性剧目有《张德和投店》、《瞧二妹》、《小秃劝贤妻》、《夫妻观灯》、《下茅房》等。我县地灯戏特点是灯笼高照,就地演戏。以罗山地方方言和民间小调来表演某个故事情节。语言滑稽、诙谐、风趣。代表性剧目有《打柴歌》、《卖布》、《卖线》、《送情郎》、《逮蝴蝶》、《鹬蚌相争》等。我县大鼓书方言也叫说书,以唱为主,夹以念白,小鼓、镰子为主要乐器,演员集说、唱、表为一体,以叙事论事为主。代表性剧目有《买车》、《三个媳妇磨婆婆》、《杨家将》、《罗通扫北》等。

罗山民间舞蹈类别很多,沿袭下来的主要有玩旱船、舞龙、舞狮、火龙舞、玩犟驴、玩毛老爷、踩高跷等。

2、民间文学

罗山民间文学涉及非常广泛,不同程度的涵盖着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文艺学、美学等方面。目前我县搜集整理出民间文学2大类,9个类别。共有神话17个,传说37个,故事14人,歌谣1个,长诗5个,谜语1个,笑话7个,其它13个。所有文学内容都能反映着各个时代罗山民众的生活特征及美好愿望。神话故事有的不仅幻想美好,而且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有些民间传说、动物故事,不仅追求真善,而且还反映了罗山地方的季节或物产。它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反映当时人们的理想愿望和崇高精神境界。同时,作品又潜移默化地培育着历代人民群众的朴实道德情感和生活情趣。留存下来的作品《灵山的传说》、《子路的由来》、《莽张东岳古庙的传说》、《金龙寺》、《御碑亭》、《地名——宝城由来》等民间文学为罗山人民群众久传不衰。

3、民间工艺

(1)剪纸。以剪刀为主要工具。材料包括(油光纸、蜡光纸、普通红纸)等,剪制出不同的图案艺术作品。代表人物:陈华昌、李芳龙、熊艳,代表作品:《年年有余》、《对联》、《窗花》、《花开富贵》、《奥运福娃》、《二龙戏珠》等。

1505354829111164.jpg


(2)皮影雕刻。利用牛皮、剪刀、刻刀、锤子、钻子等纯手工工具;通过浸、泡、刮、戗、裁、刻等工艺。雕刻出生、旦、净、丑和飞、禽、走、兽等。装裱后用作收藏、展示、礼品、演绎等。代表人物:黄崇信、岳义成、杨胜章等。

1505354840265161.jpg


(3)竹编。以竹子为材料,经过多次劈削成为柔软、细薄的竹条,然后再进行编制不同的箢子、粪筐、菜篮等生产生活竹制品。代表人物:闵志庆等。

(4)打铁。以铁金属作材料。通过截裁、焊接、磨制等程序制作各种造型的农作器具、洗脸架、铁艺扶手、洁具等生活器具和用品。代表人物:高健卫等。

(5)刺绣。主要材料:彩线、刺绣布;工具:针、线;工艺流程:先画图纸,再照图纸刺绣。代表人物:王霞等。

(6)烙画。工艺流程:使用烙铁、三合板等工具,先在木板上画上图案,再用烙铁烙画,然后刷上桐油,最后装饰框边。代表性人物:王晓丽等。

(7)雕塑。先用钢筋、木头、铁丝、搭架子。再用细沙、白灰、水泥和好往上糊。经过三次修胎,再上漆、后开光。代表性人物:吴贤普等。

4、民间习俗

罗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30多个少数民族共存的多民族地域。因此,罗山的民间习俗内涵相当丰富。人生礼俗方面,主要有:①妊娠习俗;②分娩习俗,如坐月子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分娩后的前三天不能下床,不能见凉水。有身孕的人不能到产房等习俗;③诞生和命名习俗;④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如周岁礼,是诞生一周年时让小孩子“抓周”,预测小孩将来的偏好;⑤成年礼;⑥婚礼;⑦寿诞礼;⑧葬礼。在岁时节令方面,主要有:①节气与习俗;②节日习俗;③节日变迁等。



Copyright @ 2017 www.jnkhy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民政府
罗山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办负责日常维护 联系信箱:luoshangov@163.com
主办单位:罗山县人民政府 承办:罗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备案:豫ICP备12025861号